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毕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提出的心理学效应。[2][1]
该效应表现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促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种期望的变化。[3][2]该效应揭示了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1]
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人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4]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乃至命运。[5]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5]

名称由来

希腊神话传说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擅长雕刻,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雕像,每日深情的对待“她”,这份深情打动了爱神阿芙洛狄忒。最终,爱神赐予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和这个“雕像”结为了夫妻。这种由于非常期望某件事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的效应,被后人形象地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