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

清代袁枚创作短篇小说集
《子不语》是清代袁枚编撰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三十四卷,其中正集《子不语》二十四卷、续集续子不语》十卷,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2]
清朝康乾年间社会安定,市井文化得到发展,促使文艺创作更加贴近现世人生,表现个体的感情与感受;与此同时清廷在文化上施行高压政策,使得民间对于时政默言,于是当时的文人为了以想象和虚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尤其是聊斋志异这种影响和推动了志怪小说的发展的著作出现;作者自述“一生心性爱疏狂”,平生爱好采集一些怪力乱神的民间故事,亦对其创作产生影响。[3][4]袁枚在《子不语序》中写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5]是对书名的注释,而书中内容多是“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后“书成,初名《子不语》,后因与元人作品重名,遂取义于《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南北朝时已有《齐谐记》、《续齐谐记》,而改名为《新齐谐》。[2][6]
《子不语》通过对神仙鬼狐、奇闻异事、世态人情、社会积弊等各个方面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世间百态、世情冷暖、社会矛盾等问题,体现了其进步的观念和“性灵说”思想。书中以平实、简约、诙谐的语言风格;实录、纪传、预叙等叙事手法;幽默、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近代文学家鲁迅认为《子不语》文笔平实自然,其过于率意的文风正是作者袁枚的写作用意。袁枚的《子不语》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被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至今为人们所研究与阅读。[2][7][8]

书名

“子不语”应出自于《论语》中孔子在鬼神问题上的见解之语,即“子不语怪、力、乱、神”。袁枚在《子不语序》中写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也”,亦恰好证明于此。[9][10]而后因该书名与元人作品重合,更名为《新齐谐》,是依《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之义所改。但袁枚并未放弃“子不语”作为书名的意愿,在自刻本的版心仍保留“子不语”三字,而该书在人们传阅之中最以“子不语”之名辨识度高、别出心裁,如此后世便以较具特色的“子不语”定名。[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