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

锦葵科棉属植物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锦葵科Malvaceae棉属Gossypium)一年生草本亚灌木[1][2],又名棉花、高地棉、美洲棉[2]。陆地棉是喜温作物[3],因为对光照的要求较高,所以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比较旺盛[4],适宜种植于透气性较好的土壤里,例如沙壤土、壤土和轻粘土[5]。陆地棉原产美洲墨西哥,已广泛栽培于中国各产棉区[2]
陆地棉的小枝疏被长柔毛。叶呈宽卵形,径5~12厘米,长、宽近相等或宽略大于长叶柄长3~14厘米,疏被柔毛,托叶卵状镰形,长5~8毫米,早落。花单生叶腋;花梗常较叶柄略短;小苞片,被长硬毛和纤毛;雄蕊柱长1~2厘米,花药排列疏散。蒴果卵圆形,长3.5~5厘米,具喙。种子卵圆形,分离,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在6~10月。[2]
陆地棉不仅为优良纺织原料[2],陆地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棉籽,还可经加工制成燃油、饲料和食用油等[6]。陆地棉还是中药棉花的原植物之一,可以止血。其种子作为中药棉花子的原植物之一,还可以用于通乳,治疗阳[wěi]、腰膝冷痛、胃痛、痔血等疾病[7]

栽培历史

中棉(Gossypium arboreum L.),又叫亚洲棉,是中国历史上种植时间最长的棉花栽培种[8]中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原先栽培的亚州棉(中棉)逐渐退化,产量低,品质差,纤维粗短,只能纺二十支以下的粗纱,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的美棉和印棉。因为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高,品质好,衣分高,纤维细长,可供机纺厂纺织细纱细布之用,于是便开始了陆地棉的引种[9],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始输入机制棉纱和棉布。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曾耗白银2000 两从美国引进陆地棉3000担,在湖北天门、孝感沔阳武昌麻城江夏、兴国、大冶黄冈广济一带种植,并设立织布官局,以后分发各地。(据新近考证中国最早引种陆地棉是1865年,首先在上海试种)。1894年引入山西,开始在晋南运城、临汾一带种植,这也是我省称之为“晋南绿子棉”的最早来历。1896年和1904年清朝的农商部又从美国两次引进陆地棉散发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