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著浪漫主义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年-1885年)的代表作品之一,成书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1]
《巴黎圣母院》以1482年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以吉普赛姑娘埃斯梅拉达、副主教克洛德以及敲钟人卡西莫多之间的关系为主线,讲述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为了私欲迫害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但是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为救爱人埃斯梅拉达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1][2]
巴黎圣母院》以浓郁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绘了中世纪巴黎色彩斑斓的生活风貌、各色人等。热情讴歌了吉普赛姑娘与敲钟人高贵的人性,赞美了下层贫民友爱互助、勇敢正直的优良品格,深刻鞭挞了卫队长与副主教的虚伪与卑下,对禁欲主义的伪善和上层社会的冷酷、残暴、昏庸予以无情的揭露。《巴黎圣母院》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1][2]

创作背景

小说写于1830年“七月革命”时期,人民不堪忍受波旁王室在当时的统治,起而反抗专制,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在这一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雨果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沉寂,同时他的创作也有了停滞。这段时期,雨果思考了浪漫主义对于社会的影响,他对于底层人民的想法终于改变。同情并不能解决问题,行动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正如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抨击了当时的社会。雨果便使用15世纪的巴黎社会来反映19世纪的状况,他受到了“七月革命”的伟大精神的影响,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及天主教会的憎恨写入了作品中,赋予了这部小说鲜明的现实意义,用历史事件从侧面反映现实社会。[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