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

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默读是一种快捷且实用的阅读方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读书看报、查阅资料和文件等情境下运用最为广泛的阅读形式。[1]与有声朗读相比,默读在大脑中“发出声音”,[2]省略了发声的行为,因此具有阅读速度快,沉浸感强,适用环境广泛等优点。[3]

默读的起源

人类最初的阅读是朗读,每个文字创造都是有声音的。[4]
  • 公元384年,拉丁文修辞学教授 奥勒留·奥古斯丁拜访米兰的城市主教,发现主教安布罗斯读书时不发出声音。他在《忏悔录》中写道:“他的眼睛扫描着书页,而他的心则忙着找出意义,但他不发出声音,他的舌头静止不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近他,访客通常不须通报,所以我们来拜访时,常常发现他从来不出声朗读。”这是西方史上最早关于默读的记录。[5][6][3]
  • 9世纪,在修道院抄写室工作的人被要求默读。[4]
  • 15世纪,一些教条主义者反对默读的形式,他们固执地认为,默读是让人做白日梦,会导致读者懈怠懒惰。[6]
  • 16世纪,默读被认为是值得学习的神圣行为,读者在无声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恩赐。随着读写的普及,普通民众不再需要去教会听书,而是可以通过个人默读实现与神灵单独对话。[7]
  • 19世纪,个人主义阅读的捍卫者爱默生列了一份个人圣书目录,并且他充分利用了默读的阅读形式。在他参加的冗长沉闷的布道会中,爱默生默默地阅读着帕斯卡尔的《沉思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