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是由是德国语言学家和文学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根据口述的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后形成的一本民间故事集。《格林童话》别名《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格林兄弟经历长达6年的收集 工作后,于1812年出版第1卷。从1812年初版到1857年终版期间修订多个版本,因此民间流传的各个故事在内容上存在不同。[1] 《格林童话》最终版中收录216个故事,其中宗教传说有10篇。[2]传播较广的经典篇目有《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3][4] 《格林童话》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高峰期诞生的。拿破仑战争后,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研究民间文学。格林兄弟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搜集德国的民间故事。[5]1806年,布伦塔诺委托阿尔尼姆和格林兄弟协助其收集民间童话,1812年格林兄弟在收集的童话原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篇目出版了《格林童话》第一版。至1857年,《格林童话》改版至第七版。[6]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7] 《格林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格林童话对儿童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儿童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及人生定位。[8]《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形成正确的善恶观。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9]《格林童话》人物塑造性格鲜明[10],常以动物形象作为情感的载体。[11]由于故事收集地和特殊时代背景,《格林童话》具有浓重的地域色彩、时代色彩。[12] 《格林童话》推动世界各国民间文学的发展[13],极大地促进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和儿童文学理论研究[14],有利于德国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彰显[15]。除此之外,作为儿童读物,《格林童话》对儿童教育具有重大意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