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
超大城市是城市规模体量划分标准中最高级别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一千万或以上的城市被认定为超大城市。[4]在国际上,超大城市也常被用作头部城市的概念。[5][6]在中国,根据城区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五等级,具体表现为人口、资源、科技、信息高度集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高度融合,各种利益相关方比如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都密不可分的城市。在国际上,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定义,拥有1000万居民的城市被视为超大城市。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超大城市的标准也各不相同。[7][8]
超大城市在人口特征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在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并且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的聚集地。在经济特征方面,超大城市居于主导地位,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全球的联系性有更多的机会来发挥其经济功能。在社会特征方面,超大城市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 有助于培养更加多元化,具有包容性的社会资本。环境特征方面,超大城市通常位于交通运输和外部资源快速聚集的地区, 具有高效率、灵活性及流动性等特点。但同时,面临着人口密集所导致的公共交通承受巨大压力,基础设施资源环境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的情况。[9][10]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公共服务压力巨大,具体表现为交通拥堵现象和基础设施供给问题,另外,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超大城市中,也都存在着贫民窟现象的问题,人口大量的涌入超大城市 ,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导致犯罪率普遍较高。超大城市的经济不断发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居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导致超大城市的人口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超大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超大城市的发展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把握其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规律,积极的促成超大城市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持续的扩张和革新基础设施,整合城市生产和生活,避免因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确保经济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同步协调发展。[11][12][13][3]

历史沿革

超大城市的历史沿革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延程,从城市的形成、中小城市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大城市、特大城市直至超大城市。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自然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通常是缓慢的。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出现过规模庞大的城市,但数量上仍然相对有限,而且往往与帝国的规模密切相关。然而,城市的迅速增加和快速扩张无疑是工业文明的结果。正是由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才创造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偏远宁静的乡村迁往城市,并将城市消费作为城市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然而,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单一性。当工业文明从发达国家向周边国家转移时,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发生了广泛的转变。城市化浪潮无疑是其中一个显著的现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