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泽尊王

源于福建省南安地区以至孝闻名的民间信仰
广泽尊王生于后唐同光年间的农历二月廿[niàn]二。其原为一个小牧童,因“孝”被乡人奉为神明,在南安市立郭山庙祭祀,俗称凤山寺。之后又在民间造神运动和朝廷敕封中被塑造为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忠孝”神明,经历代累封为“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民间又称其为“郭圣王”“圣公”“圣王公”“白眼佛"等。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对于广泽尊王的姓名有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其叫郭忠福。对其卒年,自明代开始,也一直存有十岁和十六岁两种不同的见解。[2][3][4][5][6][7][8][9][10]
广泽尊王在民间多有显灵传说,如驱敌御寇、皇宫救火、保卫城池等。[5][6][4][8][9][10]造像以幼童形象出现,左脚垂下,右脚盘于左膝上,身着蟒袍,双手握拳置于膝盖。[11][12]由于尊王于年少时坐化,没有妻室,信徒们还为其安排了一位夫人,称为“妙应仙妃”,配了十三个“儿子”,称为“十三太子”。[4][5]并诞生了祭典、庙会(巡境)、[]祖进香、[13]八月祭墓等习俗。[4][5]随着历史的发展,广泽尊王信仰逐渐向外传播,不仅在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等地流行,[4]还随着移民迁徙海外,流传至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10]
广泽尊王信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其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地方控制的政治手段。[4]自2010年起,福建省南安市开始举办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14]2011年,“广泽尊王信俗(南安)”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5]

人物传说

戴凤仪的《郭山庙志》、王胄的《郭山庙记》碑等史料记载,广泽尊王为福建省南安市人,本名郭忠福,生于后唐同光年间的农历二月廿二。其父名为郭亮,母亲姓林,人唤素娘,[2]全家世代居住于郭山山脚,是郭子仪的后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