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

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IF)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也称为期刊影响因子(英文: Journal Impact Factor,JIF),反映了过去两年在某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年平均引用次数,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1][2]1963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首次提出了“影响因子”这一概念。[3][4]1975年,影响因子作为一项期刊评估指标正式出现在第一份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中,并成为该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决定了各期刊的排序。[3]影响因子对于学术界的发展存在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对于期刊质量的评估存在片面性,部分学者认为其破坏了正常的科研学术活动,因而存在争议。[5][6][7]
1999年,中国创建了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数据库 (CSCD JCR Annual Report,CSCD-JCR)。该统计数据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为基础,评估国内期刊在中文世界的价值和影响力。同年,影响因子被选择为第一批该数据库的期刊评价指标。[8][9]

历史来源

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了一篇文章[10],第一次提出了“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的设想,该设想强调了引文对于期刊质量的作用。[11][4]1960年,尤金·加菲尔德在美国费城建立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2]1963年,ISI出版了第一个科学引文索引(SCI),正式提出“影响因子”这一名称。[3][4]
1975年,ISI发布了第一份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在该报告中,提供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其他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期刊的评估指标被正式推出,使得期刊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