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

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英歌舞,又称“因歌”“秋歌”“莺歌”“唱英歌”或“扣英歌”,主要流行于中国广东揭阳汕头汕尾福建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通常舞者彩绘脸谱,双手各持一根木槌,上下左右对击,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感强烈,是一种汉族民间的大型集体舞蹈。[1][2][3][4][5]
相传英歌舞起源于明朝,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该舞蹈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水浒色彩,多以模仿梁山泊水浒一百零八好汉为主,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是[nuó]文化遗存的沿革与演变,后来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形成了如今的英歌舞形式。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力与美的震撼。完整的英歌舞表演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节奏板式,经过不断流传和各地民间艺人的创造,形成了甲子英歌、普宁英歌、潮阳英歌等具有独特风格的英歌流派,它经常在宗教祭祀、广场表演、群体锻炼,以及春节元宵节五一国庆等节日吉庆时举行表演,是人们欢度节庆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3][6][7]
2006年,广东省揭阳市的普宁英歌、广东省汕头市的潮阳英歌相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广东省陆丰市的甲子英歌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于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8][9][10]2024年2月,来自广东普宁的艺术团在英国伦敦表演英歌舞,引起外国友人极大关注。[11]

历史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学界说法众多,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是潮汕地区历史上举行大型祭孔仪式演化而来的;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击打动作、人物造型、服饰装扮都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受到戏曲的影响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了高压手段,人民便借口扮演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着英歌以表示反抗官府欺压而形成的;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表演程式、道具、锣鼓配套等方面,与山东的鼓子秧歌、湖南花鼓、安徽的凤阳花鼓有某种联系,所以认为英歌舞是外省传入的;也有学者认为英歌舞是在农村传统节日各项民俗活动中应运而生的;还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古代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发展而来的,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后来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而逐渐演化形成了如今的英歌舞形式。[3][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