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

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
肉苁[cōng]蓉(拉丁学名:Cistanche deserticola Ma),是多年生的草本植株[2]。该植株分布于中国中北部、蒙古等地[1];在中国分布于宁夏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2][3]。肉苁蓉常生于梭梭荒漠沙丘中,海拔225~1150米[2];为专性根寄生植株,寄主为梭梭[5]
肉苁蓉株高达1.6米,茎肉质,稍扁或呈圆柱形,下部叶密上部稀疏,花序呈穗状,长可达15~50厘米,直径为4~7厘米,花冠为淡黄色,呈茼状钟形;蒴果[shuò guǒ]卵球形,顶端有宿存花柱;种子呈近卵形或椭圆形,长约0.6~1毫米,外表呈网状,有光泽[2]
肉苁蓉具有药用价值,其味甘、咸,性温;有益精血、润肠通便、补肾阳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不孕、赤白带下、肠燥便秘等症状[6],此外肉苁蓉还具有经济价值,可制成肉苁蓉酒、苁蓉补肾口服液等产品[7]。在2019年,肉苁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在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9]

研究历史

最早记载肉苁蓉采制加工的为唐代,如《千金翼方》载:“五月五 日 采,阴 干”。以后历代古籍记载肉苁蓉干燥方法为阴干。其采制时间上与现代有所不同,从农历二月到五月都有采收记载,以农历五月采收者居多。现代均为春、秋二季采挖,部分地区在春季采收肉苁蓉,置沙土地晒干,即“淡苁蓉”,也称“甜大芸”;秋季采收则投入盐湖保存为咸苁蓉,为“咸大芸”。肉苁蓉的传统炮制方法包括浸、[cuò]、薄切、蒸、煮、炒,熬、焙及趁鲜用等。其中浸泡辅料以酒居多,也有用水及米泔水浸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