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

水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自然景观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俗称树挂,是毛茸晶状类,具有厚度大、密度小、结构疏、持续时间长等特点。[2]主要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细长的物体上,是严寒季节里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3]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宋末,民间称雾凇为“梦送”,意思是说它是在夜间人们做梦时天公送来的天气现象[4]因为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是自然的精彩造化,受到人们喜爱。目前中国主要的雾凇观赏景点有吉林雾凇和松花江下游的雾凇岛[5]

形成条件

雾凇的出现通常是温度、湿度、气压、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雾凇天气主要成因是空气湿度大,树和草等植被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还低。一旦处在湿度够大的低温大雾天气里,雾气中的水滴会凝结冰晶,在树木、草等植被的表面上凝结产生雾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