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刺

豆科骆驼刺属植物
骆驼刺(学名Alhagi camelorum Fisch.)[1]豆科Fabaceae骆驼刺属植物,又名:羊刺、骆驼刺蜜、羊刺蜜、刺蜜、草蜜、骆驼刺糖。[3]骆驼刺是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区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4],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中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主要生活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及农田边;[2]是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重要经济作物,既能防风固沙,又是一种优良的牧草[5]
骆驼刺成年植株高60~130厘米,为落叶有刺灌木,茎枝灰绿色,带针刺,刺长12~25毫米。单页互生,倒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圆形,或微凹,两面被贴生短柔毛;叶柄长3~10毫米,有容貌。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更刺状,长15~40毫米,花数朵;花萼钟状;花冠紫色,旗瓣有短爪;子房无毛,无柄。荚果串珠状,弯曲,不开裂。花期6~7月。[3]
骆驼刺是一种隐域性的中生植物,对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可通过深根系与地下潜水相连接,以保证在干旱环境中正常生长[6]。故骆驼刺的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高低有一定联系,因此骆驼刺亦是一种淡水指示植物[7]。骆驼刺在防风固沙、维护绿洲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

形态特征

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