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

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家
石申,生卒年不详,又名石申夫、石申甫或石申父,战国中期魏国人,中国先秦时代天文学家。[2][4]
石申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战国魏惠王魏襄王执政时期,但其生平事迹不详。[7][2]据史书记载,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但已失传,在后世书籍中有部分记载,主要集中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并通常称之为《石氏星经》。根据史料记载和推算,石申在制定历法、恒星观测、行星运动和黄赤交角数据测定等方面成就颇多。石申记载了121颗恒星的去极度、入宿度,并编制了石氏星表,这是世界上第二早的星表,仅次于巴比伦星表。同时,石申在研究五星运动中,发现了行星逆行现象。另外,石申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日珥日冕的存在,计算出黄赤交角的数据,还对彗星进行了分类。[8][6][9]
后人常把石申与战国时期齐国天文学家甘德并称,并且石申的《天文》八卷与甘德《星占》八卷,合称为《甘石星经》,对后世天文研究影响颇深。[10][11]为了纪念石申的功绩,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石申环形山”。[2][12]

人物生平

但关于石申生平的事迹,史书并未过多记载。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宝书》记载:“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可知石申是魏国人。[3]《晋书·天文志上》则进一步说:“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13]史记正义》引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也说到:“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