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鼠

家野两栖鼠类、啮齿目鼠科动物
黄胸鼠(拉丁学名:Rattus tanezumi),又称黄腹鼠、长尾鼠、长尾吊,[1][6]啮齿目鼠科动物。[2]黄胸鼠成体体长10.5~21.5厘米,尾长12~23厘米,体重100~200克;[5]体形中等且纤细,[7]鼻吻部略尖;耳大而薄,向前翻折可遮盖住眼睛;后足细长;[4]共具5对乳头,部分个体具6对。[8]黄胸鼠背毛基部呈深灰色,尖端呈棕黄色,并杂有黑色长毛;体侧面毛色渐浅至体腹面呈灰黄色;喉部与胸部中间毛色略深;尾部为黑褐色,其上生有环状鳞;前足背毛呈灰白色,其中央有一道褐色斑,深浅视不同个体而异。此斑块是辨别该鼠种,特别是与黄毛鼠(Rattus losea)相区别的重要形态特征。[4][9]
黄胸鼠的分布属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居东洋界[3]其为家野两栖鼠类,既能在室内营巢而居,也能在野外筑洞而栖。[10][11]黄胸鼠食性广,以谷物、豆类及薯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如鱼、肉、昆虫等,还会捕杀小鸡、小鸭。[10][12][13]黄胸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全年均可繁殖。黄胸鼠每年产3~4胎,平均每胎产仔5~7只,最多一胎可产17只;寿命为3年左右。[4]
该物种因其广泛的分布和对各类生境的强耐受性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14]黄胸鼠不仅是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还属于重要的疫源媒介害鼠,需做好对该物种的防治工作。[3][15]

物种学史

黄胸鼠的分类地位曾一度存在争议。1940年,学者G.M.Allen认为黄胸鼠为独立物种,并分为云南亚种R.f.yunnauensis)与指名亚种R.f.flavipectus)。1951年,Ellerman等学者将其归入屋顶鼠(Rattus rattus),并将其亚种分别作为屋顶鼠的2个亚种,即屋顶鼠云南亚种(R.r.yummauensis)和屋顶鼠黄胸亚种(R.r.flavipectus)。1957年,余自忠等学者通过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的结果以及动物种的分布分化规律发现,黄胸鼠与屋顶鼠不仅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而且存在着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和人工饲养下均无杂种后代,因此可认定黄胸鼠为独立物种。此外,根据中国云南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所谓云南亚种,不过为毛色变异的黄胸鼠个体,数量仅占总数的20~23%,未达一般公认确定亚种所需要的50~75%之准则。由此可见,黄胸鼠尚无亚种分化。[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