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中国近代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
[shū](1852年11月8日—1924年10月9日),中国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人,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长安卖画翁等,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1][2][3]
林纾11岁时同私塾老师薛则柯学习古文,因而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学。[1][3]因家境贫寒,他需要为生计奔波,期间不忘读书,在13岁至20岁时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并在28岁时考中秀才、31岁时考中举人[1][4]1897年,林纾在中年丧妻后同好友魏瀚、王寿昌一起翻译法国小说,由王寿昌口译,他再转译为文言文,其代表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因此诞生,成为中国人翻译的首部西洋小说。[1][4][5]1900年,林纾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他撰写的古文受到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气逐渐变大,后至北京大学担任讲师。[6]1903年,林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用文言文翻译的《伊索寓言》,从此开始了与商务印书馆的长期合作。[5]辛亥革命后,林纾进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后在北京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6]
20世纪初,林纾用文言文翻译世界文学名著180余种,“林译小说”曾经风行一时,他也因此成为商务印书馆最重要的作者之一。此外,在教育方面,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对福建及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多有建树。在美术方面,林纾在20岁左右拜当时福建诏安派名家陈文台为师,学画长达26年,前期以花鸟画创作为主,兼学山水、人物,深得诏安画派精髓。[7]其书籍类代表作有《韩柳文研究法校注》《林纾家书》等。[8]

人物生平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