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公元698年[a]-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b]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2]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王昌龄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关,其边塞诗大概作于此期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升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升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他再次获罪被贬为龙标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弃官回乡,途径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3]
王昌龄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成为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其诗歌豪爽俊丽、绪密思清;晚年诗风在清刚爽朗的基调上,偏向清逸明丽,其诗歌刚健之美更加突出。[4]唐朝人称王昌龄为“诗家夫子”或“诗天子”。[5]王昌龄现存181首诗中,绝句就有91首,《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诗压卷之作;王昌龄的七绝诗常常与李白的七绝诗相提并论,因而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6][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