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吻沙蚕

多毛纲沙蚕科动物
疣[yóu]吻沙蚕拉丁学名:Tylorrhynchus heterochetus),又称禾虫、沙虫、沙蚕。[1][2]疣吻沙蚕种加词heterochetus的词源来自法语的“Nereis heterocheta Quatrefages”,意思是“沙蚕四分法”,不过在物种2000中国节点[1]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3]等文献中,将其记录为heterochaetus,WoRMS将其修正为heterochetus,并认为heterochaetus是误拼。[4]其所属目也存在争议,也有来源称其为沙蚕目。[1]
疣吻沙蚕体细长稍扁,肌肉发达,体长最大可达223毫米,有140~160刚节。[3][5]疣吻沙蚕背叶仅具一个下舌或称腹舌,无上舌(背舌),此外第Ⅰ、Ⅱ两刚节的背叶上无刚毛,有背腹须。[6]雌性疣吻沙蚕虫体腹部和疣足发白,刚毛桨状,背须光滑无乳突,除头部外体色呈淡绿或青绿色;雄性疣吻沙蚕虫体腹部和疣足发白,刚毛桨状,疣足背须上有乳突,肛门周围有菊花状乳突,尾部呈暗红色,除头部外体色呈暗粉红色,同时雄性疣吻沙蚕还具几根刺状刚毛和镰刀形刚毛。[3][7]
疣吻沙蚕在世界上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日本俄罗斯等国家。[3]其味甘香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还可以作为鱼饵,用来钓鱼。[3][7]

形态特征

疣吻沙蚕体细长稍扁,体长为30~90毫米,最大体长可达223毫米,体宽为4~8毫米,有140~160刚节。[3][5]疣吻沙蚕每一刚节都有1对向左右垂直生长的疣足,其内空腔与沙蚕体腔连通,扁平肉质,有触觉和运动功能。[5]口前叶前缘具纵裂缝,2对近等大的圆形眼呈倒梯形位于口前叶的后中部。围口节触须4对,最长者后伸可达第2刚节。[3]口腔结构主要有舌、缘状突起,细胞结构主要有角质层、黏膜层、黏液下层以及肌层构成。[5]吻表面口环和颚环具乳头状或圆乳状的软乳突,吻端2个大颚,各具侧齿7~9个。[3]前2对疣足单叶型,背腹须和上背舌叶均为指状、且前者长于后者。体前部双叶型疣足,上背舌叶膨大、背须位其上,具指状的下背舌叶。体中部疣足,背须细短、基部无膨大部分,下背舌叶末端尖细。体后部疣足同体中部者。疣足皆无腹舌叶。[3]在生殖季节,疣足空腔内有生殖细胞。疣足体表生着刚毛数条,其最大特征是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环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