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环蛇

体形较大的剧毒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英文名为Banded Krait,[1]又称黄节蛇、金甲带、佛蛇、黄金甲、金包铁、金脚带,[2]是体形较大的剧毒蛇,在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分布,[3]因其通身黑色,带有黄色的环纹,故名“金环蛇”。其体长在1.2~2.25米之间,[4]头小,呈椭圆形,与颈部略有区分,没有颊窝。尾部粗短,末端圆钝。其身体背脊明显棱起,身体横截面略呈三角形。[5]金环蛇是“三蛇酒”的原料之一,[6]中医认为去除其内脏后可作为一种中药,治疗风湿麻痹、手足瘫痪等症状。[7]
1998年,金环蛇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8]200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是“三有动物”之一;[9]201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10]

形态特征

金环蛇体型较粗壮,全长1.2~2.25米,[4]体围9~10厘米。[11]吻端圆钝,头呈黑色或黑褐色,形状为椭圆形,略大于颈,且与颈部略可区分。
俯视头顶,有一黄色“∧”形线纹自额鳞后缘延伸颈部。背中线棱起呈嵴状,尾末端扁而圆钝。躯干及尾背腹面呈黑色,通身背面有黑黄相间的宽环带20~33条,黑、黄环带大致等宽或黑环稍宽于黄环带,有的金环蛇的黄色环纹中央会出现黑色点。眼小,瞳孔圆形。眶前鳞1枚(偶尔2枚),眶后鳞2枚(偶尔1枚)。[niè]鳞1+2(1)枚。无颊鳞。上唇鳞有7枚(2-2-3式),第3、4枚入眶。背鳞光滑,有15行。脊鳞呈六角形。雄性腹鳞212~230枚,雌性腹鳞214~227枚。肛鳞完整1枚。尾下鳞为单行,雄性有29~36枚,雌性有31~39枚。[2]雄性半阴茎顶端略分叉,伸延至第7对尾下鳞处,近端刺区,远端萼区,两区几乎等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