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鸡

榛鸡属下的一种鸟类
花尾榛鸡(学名Tetrastes bonasia),是榛鸡属下的一种鸟类,[1] 因在满语中被叫作“斐耶楞古”,对应汉语为“树鸡”,故取谐音名“飞龙”。花尾榛鸡在古代,一度是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5]花尾榛鸡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2015年全球种群规模约为980万-1940万只成熟个体,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但由于森林的减少和过度狩猎,在中国和蒙古的部分地区,花尾榛鸡出现了局部物种灭绝,[2][3]于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7]
花尾榛鸡是属松鸡科中体型较小的一种,头上有短的羽冠,上体大多棕灰色,具栗褐色横斑,雄性喉部为黑色,雌性喉部为黄白色。[4][3]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尤喜欢栖居于林中路边与河谷地带;[3][2]昼夜活动规律和家鸡相似,天亮开始活动,黄昏前1小时停止活动;[3][8]在长白山地区有明显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冬季多往山腰和山脚迁移,夏季则往中高山迁徙;[3][8]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夏、秋季也吃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3][9]遇危险时能疾跑或起飞。[3]
花尾榛鸡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I和II,在部分欧洲国家被禁止狩猎;栖息地被管理,如维护矮林林地,在针叶林中种植落叶树木和灌木,在大片落叶林中种植针叶树;芬诺斯堪的亚制定了监测计划;希腊匈牙利比利时建立了保护区。[2]

命名与分类

最早命名花尾榛鸡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博士(Linnaeus, 1758)。模式种采集于瑞典。[4][3]花尾榛鸡亚种分类等信息见下表。[10]但也有学者认为萨哈林亚种(T. b. vicinitas)和黑龙江亚种( T. b. amurensis)实为一种,[3]本词条遵从国际物种名录(COL)的分类方法,将此2亚种分开描述。[10]它们的脚上有鳞,故而也被称为“飞龙”。其名称的另一个说法是由于花尾榛鸡在满语中被叫作“斐耶楞古”,对应汉语为“树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