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袁绍、曹操之间的决胜战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袁绍曹操之间的决胜之战役。战争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双方于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一说今河南省原阳县)发生战略决战,持续八个月的官渡之战以袁绍方的失败而告终。[6]
战争爆发前,袁绍占有冀(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幽(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部分地区)、青(今山东半岛中部)、并(今内蒙古河套、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等州,兵广粮足。曹操只有[yǎn](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豫(今河南省大部分)、徐(今江苏省北部、山东省西南小部与安徽省小部)及司隶(今西安洛阳一带)等地。随着双方势力的扩张,矛盾日趋尖锐,最终爆发战争。建安五年,袁绍率军十万从河北南下,曹操兵约万人(一说三四万)应战。两军对峙于官渡,曹操采用许攸之策,间道夜袭乌巢(在今河南省延津县)粮屯。袁绍只分少数兵往救援,以重兵攻曹操军大营,未攻下。曹操击败救援乌巢之敌后,又全部烧掉袁军[]重,击溃袁军主力。袁绍与子袁谭率八百骑渡河逃归冀州,自此一蹶不振。[6][7]
经此一战,袁军受到重创,曹操基本上控制了中国北方,为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打下了基础。[8]

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董卓趁官宦外戚之争率凉州兵进入洛阳,另立刘协为帝(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开了历史上军阀依恃武力控制朝政的先河,也成为了后期军阀混战的导火索。[9][10][11][12]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潼关以东)的一些军阀、豪强结成联盟讨伐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部下吕布司徒王允合谋杀死。后李催郭汜又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由此拉开了群雄争霸、各方混战的序幕。[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