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
钛(英文:Titan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为Ti,原子序数为22,位于第四周期的IVB族。钛属于过渡金属,在常温常压下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熔点为1668 ℃,沸点为3287 ℃,在20 ℃时密度为4.506 g/cm³,不溶于水,可溶于稀硫酸。干燥的钛粉在空气中易被火花、静电等点燃,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1]
纯净钛密度小,约为铁的一半,其拥有良好的韧性、耐热性、可塑性、抗腐蚀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钛在常温或低温下的空气和水中都是十分稳定,因为其表面有一层致密氧化膜。钛在高温下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HCl、H₂SO₄、HNO₃等酸类化合物反应,也能与非金属等元素反应。较为特殊的是,钛可以在氮气中燃烧[3][4]
钛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第十名,虽含量较丰富,但是其分布极为分散而且冶炼难度大,所以钛被长期认为是一种稀有金属。钛可以通过金属热还原法、钙热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等方法制备。钛及其钛合金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3][5]

发现历史

1791年,英国牧师及矿物学家威廉·格雷戈尔(William Gregor)找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沙(即黑磁铁矿),并对该黑磁矿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包括磁铁矿氧化硅以及棕红色矿渣,由于受当时科技的限制,并未对棕红色矿渣进一步研究,但他很确信矿物中存在一种具有奇异性质的新金属元素,该金属元素即为钛[6]。1795年,德国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斯(Martin Heinrich Klaproth)在研究匈牙利金红石成分时,再次发现了格雷戈尔所述的棕红色矿渣,确信这是同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并对这种元素命名为Titanium[7]。19世纪初,瑞典科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首次制取出钛单质[8]。19世纪40年代,法国化学家查里·弗雷德里克·日拉尔(Charles Frederic Gerhardt)以氧原子量为16的基准,测定了钛的原子量为50。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Mendelé Dmitri Ivanovich)发布了第一版元素周期表,其中包括了Ti元素[7]。格雷戈尔和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斯在矿物质中发现的均为粉末状Ti氧化物—TiO₂,首次冶金得到Ti单质的是美国化学家马修·亨特(Matthew A. Hunter)。1910年,马修·亨特在前人的方法上改进,将金属Na和TiCl₄一同放到耐高压的钢瓶中,加热至高温,一段时间后冷却并洗去NaCl,最终得到纯度高达99.9%Ti单质,这种方法被称为Hunter法[6][9]。1923年,英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利用光谱仪对钛原子质量测定时发现了⁴⁸Ti。1935年,阿斯顿发表的文章《The Isotopic Constitution and Atomic Weights of Hafnium, Thorium, Rhodium, Titanium, Zirconium, Calcium, Gallium, Silver, Carbon, Nickel, Cadmium, Iron and Indium》(译文:铪、[][lǎo]、钛、锆、钙、镓、银、碳、[niè]、镉、铁和[yīn]同位素组成和原子量)中宣布,发现了钛的同位素⁴⁶Ti、⁴⁷Ti、⁴⁹T、⁵ºTi[6]。1940年,卢森堡科学家威廉·贾斯汀·克劳尔(William Justin Kroll)利用金属Mg还原TiCl₄得到可锻炼的金属Ti,该方法称为Kroll法。1948年,美国开始利用Kroll技术冶炼金属Ti,年产率达2 t。随着科技的发展,冶钛工艺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但现工业生产Ti仍多以Kroll法和改进后的Hunter法为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