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马

中国民间祭祀市使用的物品
纸马,也称甲马,是古代祭祀时焚化的神像纸。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产生可能与古代“以方寓钱”的迷信有关。《新五代史·周本纪论》“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后世刻版,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分之神像前者。名日纸马。或谓昔时画神于纸,皆画马其上,以为乘骑之用,故称纸马。”两宋时代纸马已很普遍。在城镇里已有专门印刷和发售纸马之类的“纸马铺”。据《宋史·礼志》记载,宋使吊唁辽朝太后也“焚纸马,皆举哭”。[1][2]
纸马是中国木版画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初为丧葬用品中的冥币。它起源于唐代佛教中佛像的雕版捺印,即把佛神刻成印章的样子,蘸墨后捺印在纸上。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印刷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因为神是由人创造的,为适应人民各种祈求也就相应产生各种纸马。有分管生老病死和除病辟邪的神像,也有各行各业神化了的主管神。如道教诸神和民间信仰的鲁班孙思邈杜康黄道婆等众多神[zhī],也都粉墨登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2]

地方风俗

“甲马,纸马,不可混称”。楚雄某地农村的一位“乡通'(即巫师)这样跟笔者解释。据当时调查记录,那儿流行
的纸马为六种一套,由灶君山神、土主、门神、桥神、水火二神组成,称作“叫魂马”;而称作“甲马”约有二;“顺甲马”和“倒甲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