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吴于廑[qín](1913年—1993年4月9日),原名吴保安,字于廑,以字行,又字沼越。[1][2]安徽休宁人,出生于江苏宝应世界史学家,[3][4]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5]
1935年吴于廑,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历史系。[6][7]1941年,他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肄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主修政治思想史,1944年、1946年先后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5]1947年,在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的邀请下,吴于廑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教,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副校长。[8]20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探索中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了《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等一系列论文,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概观性条目“世界历史”,与齐世荣合著《世界史》等。1993年4月9日,吴于廑在湖北武汉逝世,终年80岁。[9]
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副主编,还曾担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及湖北省委主任委员等职。[8]他先后编著《古代希腊和罗马》《外国史学名著选》等,合作主持编撰两部权威教材《世界通史》与《世界史》,撰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前文“世界历史”。[5]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突破以往世界历史编[zuǎn]欧洲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误区,富有创见地归纳出人类历史中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整体世界史观”,成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0]

人物经历

吴于廑(1913-1993)原名吴保安,安徽休宁人,1913年出生于江苏宝应,早年家境贫寒,没有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后来因获奖学金才得以升入东吴大学,1935年大学毕业。抗战爆发后,吴于廑辗转流离至昆明,经朋友介绍,见到了时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兼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的陈序经教授。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他免试入学,作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40年8月,停顿了数年之久的清华庚款公费留美考试又重新举行,共招取16名(外加林森奖学金1名),每个学科1名,其中绝大多数为理工科,而文科只有2名,吴于廑以“特优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入哈佛大学文理科研究院深造,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此时,吴于廑先生已初步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融贯中西的学者,他的同窗好友、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联升,曾以一首归国诗相赠:“思能通贯学能副,舌有风雷笔有神,同辈贤豪虽不少,如君才调恐无伦。”与韩德培张培刚并称为哈佛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