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北宋著名药学家
唐慎微(1056-1093),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宋朝医药学家。其家世代行医,自小耳濡目染,造诣颇深。元祐年间应李端伯之邀,至成都行医,定居华阳。他替士子诊病,“不取一钱”,治病百不失一。他曾将宋初《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合并,广收辑经史百家文献所载方药和民间医药经验,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总结了宋代以前药物学的成就。其书在明代以前流传较广,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1]

人物经历

唐慎微,生于嘉祐年间(约公元1056一1063年)。元[yòu]年间(约公元1086——1093年)应蜀帅李端的召请到成都,从此便定居成都从事医业。为了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贡献给社会,唐慎微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于元丰五年至六年(公元1082——1083年)间编写和出版了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书出版不久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受到官家的重视和民间的普遍欢迎。

后世影响

证类本草》三十二卷,收药物一千七百四十六种,其中有六百多种是前代本草书中未曾记载的。这部书受到后世医药学家的重视,后世的不少本草书都以此书为基础。就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撰写也以此书为基础和蓝本,李时珍对唐慎微也有很高的评价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药物学著作而附有方剂的,实际是从此书开始的。因此唐慎微可以当之无愧的堪称是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