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

明朝京师及后期留都
1
2
应天府,别名南京、京师[1][2]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成为留都。[3]明初实行两京制,应天府的执掌与顺天府相同,虽地位不及顺天府,但远高于其他诸府。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县。[2]明代中叶,人口达12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4]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了当时的集庆路,改名应天府。[5]“应天”一词,意为“顺应天命”。[6]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开始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包括宫城和皇城),并改筑应天府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工程完工。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应天府为南京[3]洪武十一年(1378年),定南京京师,遂为京师首都。明永乐元年(1403年),又复为南京首府。正统年间,定为南京首府,此后沿袭不变。[2]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3]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克应天府,改应天府为江宁府[7]

历史沿革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兵从雨花台进入建康城。元军占领建康后,设建康府宣抚司。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三月,改集庆路名为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