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远

第七届中国遗传学会理事
李道远,男,广西农科院研究员, 1943 年 8月出生于广东省电白县。 1966 年华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1]

个人履历

1968 年到广西农科院工作, 1980 年到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遗传评价利用 [CEU] 培训班进修,回国后从事稻种资源及水稻育种研究。历任品种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广西遗传学会理事,第七届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广西农科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第二届三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成就及荣誉

1992 年任研究员,1993 年获国家特殊津贴,1994 年被授予广西优秀专家。长期从事稻种资源及水稻育种研究; 1986 年后连续主持国家及广西科技攻关,国家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主持和参加科技项目 20 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6 项,发表的主要论文 35 篇,著作一本。在野生稻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鉴定、利用、野生稻分类学和抗性遗传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绩显著。提出普通野生稻多年生匍匐型是中国栽培稻的远缘祖先,多年生倾斜生态型是近缘祖先的观点;1995 年出席了日本三岛市日本国立遗传所召开的亚洲栽培稻起源深化学术讨论会。从野生稻中发掘新的优异资源共享源,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广西农科院植保所长期合作开展稻白叶枯病和妥瘟病抗性遗传研究,从野生稻发现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广谱抗病基因(白叶枯病抗性新基因已定位并命名为 Xa—23 ),为国内外罕见,实用性最强的抗源之一。把野生稻抗病性、抗逆性(耐寒、耐旱)、再生性导入栽培稻,育成一批优质、多抗、高产的水稻草育种材料,丰富了水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应用外源 DNA 导入技术,把药用野生稻 DNA 导入栽培稻,育成耐旱、耐寒、高产的“桂 D1 号”和“桂 D2 号”新品种。“九五”以来,还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在水稻优质多抗育种、耐旱育种和再生稻育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育成优质、耐旱、耐寒多年生水稻新品种“桂香[jīng] 1 号”,高产耐旱的杂交稻新组合“培杂桂旱 1 号”等,在广西开展了旱稻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在水陆两用型旱稻的节水栽培综合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