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统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这是受时代的限制,是封建时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总志所不能避免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伟大的学术价值与重要性,也不能掩盖它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辉地位。《大清一统志》是中国内容最丰富最完善的地理总志。

创作背景

  • 康熙成书
清自努尔哈赤统一长城以北,世祖灭大顺大西,至康熙三年(1662年),最后灭南明。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二十四年(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进一步治理国家,次年三月,圣祖下令编[zuǎn]《大清一统志》,以反映当时国内变化了的情况。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由于工程浩大,特别是地图的绘制,资料的收集,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同时人事又有很多周折,断断续续,以致圣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时,这部总志尚未完成。
世宗继位以后,重加编辑。可是迄雍正十三年(1735年),仍未完成。高宗继之,至乾隆八年(1743年),才最后成书,俗称乾隆旧志。又因为该志的时间至康熙时为止,故世人称之为康熙《大清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