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致死量

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指标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1]于1927年由特里文(Trevan)提出,[2]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半数致死量是一个经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3]通常以有毒物质质量与实验生物体质量之比来表示,如mg/kg体质量。[4]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在毒物的毒性分级中,常根据LD50的大小将毒性分成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实际无毒、无毒6个级别。[3]LD50的数值受到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如动物的种类、品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的影响,因而不同的试验条件对于同一种受试物所得出的结果差别可达数倍甚至数10倍 。[2]

常用指标

半数致死浓度(LC50),即能使一群动物在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一般固定为2~4小时)后并在一定观察期限内(一般为14小时)死亡50%所需的浓度。一般以mg/表示空气中的外源化学物浓度,以mg/L表示水中的外源化学物浓度。
在测定某种毒物的半致死浓度(semilethal concentration,LC50)时,经常用到四个指标,分别是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24h LC50;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48h LC50;72小时半数致死浓度72h LC50;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96h LC50。
在环境毒理学中,还常用半数耐受限量(mediantolerancelimit,TLm),也称半数存活浓度来表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TL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单位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