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心

晚清时期学者
王柏心(1799—1873年),湖北监利(今洪湖市螺山镇人,晚清学者。进士出身,曾为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后无心仕途,辞官还乡。自幼随父家学,少敏聪慧。博览群书。在荆南书院二十多年,治学乡民。讲学立著。著有《导江三议》一书,其对江河治理颇有研究,述论呈报治水思想与治江方略。颇有见地。

生平简介

王柏心,字子寿,号螺州,晚年号雪[],薖叟,1779年出生于洪湖螺山镇一书香门弟。其曾祖父王秉道,1765年中湖北副榜。祖父王文模,邑痒生。父王为典博览群书,于诸史研究尤详,为清廷奉直大夫。王柏心自幼随父读书,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后入高等学堂深造,潜心研究经史,著有《枢言十七篇》,为邑痒生。
王柏心于1843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但穷于经学,无意仕途,任职一年,便以“家有老母,无人奉养”为辞,告养乞归。返乡后,操劳“荆南书院”,一面讲学一面著书立说。对治理江河颇有研究。所著《导江三议》一书,就是他的治水思想和治江策略的集中论述。他治水以大禹为师,主张疏导,“因其已导者而导之”。他在《导江三议》一书中写道:“昔者治江,以疏导之法,多留穴口,因而水患小,后之治江,则主要以设堤防水,因而江患随之频生”。在书中他还提出了治理荆江的具体措施,主要拓宽虎渡河口,利用湖北的公安、石首湖南澧县安乡等县的水道,导江水流入洞庭的,与王柏习早所的论述颇相吻合。
1848年,荆江南岸的公安、石首、松滋县境和北岸的监利县所辖薛家潭等地溃口,王柏心得知,即赴实地考察。回家后,赶写了《导江续议》,主张“勿塞决口,藉以分流杀势”。书中写道:“宿,终有所往,一郡之中,千里终流,自此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