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

中国京剧老生演员,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三胜(1802年—1866年),名开龙,字起云[a],艺名三胜。安徽潜山人(另一说为湖北罗田人),安徽科班出身,中国京剧老生演员,京剧创始人之一,儿子是余紫云,孙子是余叔岩[1][7][3][8]
余三胜成年后加入当地的东腔戏班唱戏,后背井离乡外出学艺谋生。先来到汉口学唱汉调,为汉戏末角演员。继而远赴天津,加人“群雅轩”。道光初,余三胜来到北京,搭徽班演唱,改唱老生,成为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台柱,当时以擅唱“花腔”著称,表演细腻。1844年,余三胜到天津演出,当时民间彩绘泥塑艺术家张明山为其做了一尊彩塑,被誉为“活余三胜”。1863年,余三胜时年61岁,在业界已是高龄的他加入了广和成班,继续登台表演。余三胜在1866年,因病去世,葬于天津。[2][6]
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老生前三鼎甲”。余三胜艺术素质极佳,风姿俊雅,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博学多艺,文武兼优。[1]代表作品有《李陵碑》《牧羊卷》《乌盆记》等戏。[7][9]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余三胜改革皮黄声腔曲调,丰富声调旋律、完善唱腔板式;自余三胜进京后,改造京剧语言,在演唱上主要以“中州韵”为主,吸收一些北方文化以及京字的发音;他还在京剧剧目中增加男性角色,奠定了徽剧以生为主的基础;除京剧表演上的改革以外,余三胜培养诸多京剧事业的接班人,将汉剧发扬光大,使“汉派”成为京剧主流。[2]为纪念余三胜,罗田县成立了余三胜研究会、三胜京剧社等。[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