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

广东、广西等地以船为家的渔民
1
2
[dàn]家(英文:Tankapeople)[7],其又称疍民、蛋家、[dàn]民、蜒民、[1]游艇子,[8]旧称疍民或疍户,[9]指以海为田,以舟为家,[1]广东福建广西等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9]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等六省区沿海。[1]
疍家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诸多,[1]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是:疍家初始来源于百越,为古代百越部族瓯[ōu]邓后裔的一部分。[10]疍民在历史上广泛分布于西南、中南和东南各省,活跃在川、鄂、湘、黔边界地区,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扩大至岭南地区。[11]西晋之时疍民已散居巴中天门郡(即今湖南[]水上游地区),至南朝陈时,疍民的活动地域已经扩展至荆州隋唐两朝史籍对疍民散居地记载较少,但至两宋时期,疍民地域活动急剧拓展,活动重心已由西南巴蜀、荆州转至岭南及其滨海地区。[12]元明清三朝时,疍民活动地域已趋于稳定,集中于浙闽、岭南、福建地区,[13][12]千年以来疍民受到中央朝廷的歧视和压迫。[14]新中国成立后,疍家人上岸居住,政府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并能正常地融入现代社会,其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7]
疍家人无自己独立的文字体系,其语言也在同各地陆居居民的长期融合中深受影响,[15]表现出地方性差异化特点。[3]疍家人在长期从事渔业捕捞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他们信仰水文化下的妈祖等神明,主要从事渔业、采珠业、采贝业等方面的社会生产活动[4]。疍家人长期以船舶为家,吃住都在船上[16]。疍家人靠海吃海,食物以海鲜为主,尚杂食,喜生食[14][17]。疍家人久居水上,其服饰也不同于陆居居民,以黑蓝两色为主,整体追求宽松,以便日常生产劳作,[5]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水上文化,[18]衍生出诸多民俗鲜明的文学、音乐、舞蹈和影视戏剧艺术。[19]

名称由来

“疍家”一词最早出自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卉裳[]衣,胡夷蜑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其中“蜑蛮”一词便为今日“疍家”一词。[20]另外关于疍家这一名称说法的由来颇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5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