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韵

随韵
随韵(IAST:anusvāra、阿奴窣婆罗、“跟随元音”),是用于各种印度语言中的两种鼻音化现象之一,通常用anusvara来表示。这种鼻音化现象的精确发音可能因词中的位置和语言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简介

Anunaasika (anunāsika)是一种形式的元音鼻音化,经常用 anusvara 来表示。它是一种张嘴鼻音化,类似于巴黎法语中跟随着 "n" 或 "m" 的元音的鼻音化。在 "n" 或 "m" 紧随在元音之后的时候,"n" 或 "m" 变为无声并导致前面的元音成为鼻化元音(即发音时下放软腭使得部分气流通过鼻子流出)。Anunaasika 有时被称为“下点”,由于它的IAST表示。
梵语中,随韵是/m/或/n/在随后辅音(要么词内要么跨越词界)之前的同位异音;/m/在元音前或停顿中,只实现为[m]。与四川话、缅甸语中的前后鼻音合流、日语的拨音类似,梵语随音只规定发音方法(浊鼻音),不规定发音部位。由于语流音变的同化作用,随韵的发音部位与后续音素相同(比如在卷舌音之前是[ɳ],在软腭音之前是[ŋ]等),在重读和句末等无后续音素的情况下,发作[m]。
在梵语和相关的正字法中,随韵被表示为anusvara,在字母顶上的仰月点(比如: मँ)。在使用IAST转写的时候,它被表示为在下面有一个点的辅音(通常是"m")(比如: ṃ ṇ),即使只有前面的元音是发声的。在悉昙文、天城文中,随韵被表示为在字母上的一个空点(bindu)或菩提点。某些抄写者用不同的符号(ṁ)来表示在某些吠陀shakha中的音韵变体的符号,或表示某些方言及某些随时间变异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