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鹦鹉热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咳嗽、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出现失眠、嗜睡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鹦鹉热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2][1]
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病菌的鸟类后,其致病菌随尘埃或气流经呼吸道传播致病。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染极为罕见。[2][1]
1879年,德国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1894年,此病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接触过鹦鹉,因此这种疾病又被称为鹦鹉热。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将鹦鹉热的病原体正式归类为衣原体属[3]

历史沿革

1879年,德国和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由于不知道具体的病因,先后被称之为“肺型斑疹伤寒”和“非典型肺炎”。1894年,此病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接触过鹦鹉,因此这种疾病又被称为鹦鹉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