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俄苏时期的东方学家
俄苏时期最著名的东方学家、现代俄国汉学奠基人阿列克谢夫院士的创作道路。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在俄国汉学界首次提出中国文明是世界文化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著作利用了阿列克谢耶夫的大量文献和自传,揭开阿列克谢耶夫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研究而进行斗争的历程。1926年苏联科学院院士。长期主持苏联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是苏联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被中国学者郭沫若称之为阿翰林。[1]

个人简介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1881.1-1951.5 )中文名阿理克。苏联著名中国学家。精于汉语文学,兼长中国考古学、民族学及文化史。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1898年入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攻读汉满语文专业,师承俄国中国学权威王西里教授。1902年毕业,留任汉满语文教研室。同年,应聘于亚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04—1907、1909—1910年赴欧洲,在英、法、德诸国汉学中心进修、讲学和研究。1916年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中国诗人论诗:司空图的〈诗品〉》,后留校进修。1929年1月12日未经答辩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29年未经答辩获博士学位。同年,当选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