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

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
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自噬(autophagy)即自我消化,是细胞对自身结构的吞噬和降解,是真核生物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最终使细胞能够在缺氧、饥饿、高温、感染等不利环境下继续生存的过程,在维护细胞内环境稳态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细胞器和大分子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但过度自噬也可以导致细胞死亡[1]
真核生物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有自噬发生,自噬被认为是细胞对内外界环境压力变化的一种反应,自噬作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机制,而是代表着一系列的反应。根据细胞质底物被运送到溶酶体上的不同路线,细胞自噬主要有3种类型:巨自噬(macro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2]

简介

细胞自噬,所谓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自己吃自己。总体上看,动物细胞是一个三层结构:最外面是细胞膜,中间是细胞质,细胞核被包裹在最里面。大部分功能性细胞器和生物分子都悬浮在细胞质中,因此,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由于生理生化反应多而复杂,经常产生大量残渣,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
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对于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来说,这个过程尤为重要。神经细胞一旦分化成熟,就会保持当前状态,直到母体生物死去,它们没有其他方式来恢复和维护自身功能。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自噬作用还能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任何躲过细胞外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异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为自噬系统的攻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