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

一种不稳定的弱酸
次氯酸(Hypochloric acid)是氯的含氧酸,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化学式为HClO,其中氯元素为+1价。[1][2]通常以水溶液的形式存在,其浓溶液呈黄绿色,稀溶液则为无色,带有氯臭味。[3]次氯酸极不稳定,遇光易分解为氯化氢氧气。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漂白能力,次氯酸的钙盐即为常用的漂白粉。次氯酸可以通过氯气氧化汞反应和氯气与水反应制成。[4][3]
次氯酸适用于物体表面、织物等污染物品以及水、果蔬和食饮具等的消毒,还可用于室内空气、二次供水设备设施表面、手、皮肤和黏膜的消毒。[5]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内源性抗菌剂,通过破坏DNA、使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等作用杀灭细菌。[6]还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一般用作漂白剂氧化剂、除臭剂和消毒剂。在生物学中,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会产生次氯酸,用来杀灭细菌。[7]

相关历史

次氯酸的发现,是伴随着发现氯气的历史共同发展和进步的。1785年法国化学家C.-L.贝托莱在研究时发现氯水露置在日光下,可以分解,生成盐酸,放出氧气,他就将这个变化当作氯气的简单分解。其实,氯气的发现是通过对次氯酸的研究逐渐进步的,而在探寻氯气的过程中,人们也对次氯酸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发现。[7]
18世纪末,人们开始认识到次氯酸钠溶液有杀菌作用。1820年确定了活性氯最佳浓度。1914年次氯酸钠溶液开始在人体上使用。1976年Harrison等首次在白细胞氧化爆发过程中证实了次氯酸具有极其显著的杀菌作用。但是次氯酸钠溶液对皮肤的刺激性及不稳定性也限制了其应用。20世纪初,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逐渐代替了次氯酸类产品在创面抗菌治疗领域的应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