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恩格勒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çois Englert),男,1932年11月6日生于比利时的埃特贝克(Etterbeek),[1]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教授。[4][a]
弗朗索瓦·恩格勒(以下简称:恩格勒)于1955年获得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机电工程学士学位,[3]并于1958年和1959年先后获得该校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59年,他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教授研究助理,[1]并于次年担任助理教授。[3]恩格勒于1961年秋天返回比利时担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讲师,[1]并于1964年晋升为教授。[3]1964年8月31日,恩格勒和罗伯特·布劳特的论文《对称性残破和规范矢量介子的质量》(《Broken Symmetry and the Mass of Gauge Vector Mesons》)发表。[5]1980年至1998年,恩格勒与罗伯特·布劳特共同领导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小组。恩格勒于1998年退休,担任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荣誉教授。[3][4][6]2013年10月8日,恩格勒和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 )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所做的预测。[2]2014年6月,恩格勒获华东师大荣誉教授称号,并被聘为“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入选学者。[4][7][8]
恩格勒在凝聚态物理、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3]恩格勒曾于1982年获法朗基奖、2004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并于2010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理论粒子物理学樱井奖。[9]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