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

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传染病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由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而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人是蛲虫唯一的终宿主,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播。[2]
蛲虫病主要受个人卫生状况和接触机会的影响。接触虫卵后,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虫卵被误食,是造成蛲虫感染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3]该病以肛周及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3]蛲虫在人体内存活不超过2个月,如能避免重复感染,即使不治疗也能自行痊愈。也可用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双[nài]羟酸噻嘧啶等)进行治疗。[4]
该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全球估计有2亿多患者,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温带寒带地区感染率高于热带,患者和感染人群主要是儿童。[2]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儿童的感染率为40%左右,有的高达60%,[2]其中以6岁以上儿童感染率最高。[3] 其可通过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进行预防。[4]
大量的考古证据证明,蛲虫是所有已知人体寄生虫中最古老的一种。其最早于1758年由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发现,并最初命名为“Oxyuris vermicularis”,此虫也是近代史上最早被描述的肠道蠕虫之一。后由利奇(Leach)在1853年对命名进行了订正。[3]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