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

劳亚食虫目鼹科动物的统称
鼹[yǎn]鼠是一类哺乳纲劳亚食虫目动物,是鼹科鼹鼠科Talpidae)动物的统称。[3][5]截至2023年,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中记录,该科发现并命名了3个亚科、17个属、39个物种。[6]其毛细软具有光泽[7],便于它们在洞穴中前后移动。[8]牙齿呈切齿状,[7]前尖与后尖形成“W”形[9]。身体呈短圆柱形,骨骼短粗,锁骨发达。由于适应地下生活,前肢特化,前掌向外侧反转,指端具扁爪。[7]
鼹鼠体型大小不同,小至10厘米长,大至体长18~22厘米、体重约550克。[4]鼹鼠主要分布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地区。[2]栖息于阔叶林、森林、草原或耕田,多营地下生活,[7]亦有水栖的。[9]鼹鼠大部分以昆虫为食或杂食性,有相对较高的新陈代谢率,食欲比较高,白天晚上都很活跃。大部分鼹鼠都在地下生活,[7][8]不少种类都可以在地下挖洞。[9][10]
截至2023年,有42种鼹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俄罗斯麝鼹(Desmana moschata)、越后鼹(Mogera etigo)、比利牛斯鼬鼹Galemys pyrenaicus)为濒危(EN),尖阁鼹(Mogera uchidai)为易危(VU),德田鼹(Mogera tokudae)为近危(NT)。[11]鼹鼠可做药用,有解毒、理气的价值。[12]一些鼹鼠的皮毛会被制作成商品。[7][13]一些穴居鼹鼠有助于土壤通气,另外鼹鼠以大量有害昆虫为食,对生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4]

分类与进化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