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利克·埃里克森

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年6月15日~1994年5月12日)[1]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2]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3]
埃里克森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改姓埃里克森。大学预科毕业后,埃里克森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1927年,埃里克森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1929年,埃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师琼·谢尔逊结婚。1933年,埃里克森(已有两个孩子)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波士顿,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1936年到1939年间,埃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1938年,他前往南达科苏语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考察。1939年,埃里克森迁居加利福尼亚洲,在那里他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但在1950年时他因拒绝在效忠宣誓上签字,而被免去教授职务。1950年,埃里克森离开加利福尼亚州,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1951年到1960年,埃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他在那里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1969年,埃里克森回到哈佛医学院,在那里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这是一门深受研究生欢迎的课程。[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离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