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中国传统拨弦乐器
古琴,又称为“琴”“瑶琴”“玉琴”“绿绮”“丝桐”,因为有七根琴弦,所以又称为“七弦琴”,它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誉为“国乐之父”,是中国最早的平置弹弦乐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古琴起源的传说,但由于时间久远难以考证,在19世纪60年代,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两件青铜时代的琴状物,因此人们推测古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人们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起初有5根琴弦,汉朝起定制为7根弦。[2][3][9][10]
古琴造型优雅,错落大方,汇集了书法、乐器、篆刻于一身[11],按照琴体的项、腰形制不同分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等式样,以仲尼式较为常见。古琴主要由琴体和琴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它音域宽广,音量较小,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因此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或“天地之音”,有散音、泛音、按音3种不同的基本取音方式,演奏技巧复杂,表现力丰富,多以独奏艺术形式出现,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或与琴箫合奏。它融入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为人们调整着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深刻性和合理性,俞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随着古琴艺术的发展,依演奏风格、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了金陵派虞山派梅庵派广陵派浙派、诸城派、岭南派等各具演奏风格的众多琴派。[2][3][12][13][14]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4];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各大琴派相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16][17][18][19][20][21][22];2008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3];2014年,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的古琴艺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4]

历史发展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