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应生

清代汉调名伶
米应生(1780—1832),字石泉,号桃林,小名喜子,祖籍江西金溪。时人以其职业和声望,又尊称为“米戏官”。崇阳县大白乡麻石米家人[1]
米应生为清嘉庆、道光时期的汉调名伶,工生行,对汉调皮黄声腔的发展以及对初期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事迹已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米应生幼年家里极贫,为谋生计,入徽戏班学艺,以擅长生角称,十二、三岁业成名就。他业成时,正是叶堂完成汇集流行昆曲和时剧的《纳书楹曲谱》的1792年,这为米应生合成京剧打下了基础。业成后的米应生,为了扩大眼界,搭江湖班演艺四方,搭入“春台”徽班后,米将汉剧“皮黄”注入剧目,并成为“台柱子”。徽戏与汉剧的完美融合,春台班因此名声鹊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