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三月

中等频率闰月
闰三月是农历一年内出现两个三月,第二个三月为闰三月。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相对地球转动的周期不是整天数造成的。闰三月为中等频率闰月,有时每隔19年(如1936年、1955年)出现一次,有时每隔8年(如2786年、2794年)或11年(如2661年、2672年)出现一次。闰三月年份的春节日期一般仅次于春节最早的年份,少数春节最早的年份闰三月。[1][2]

产生缘故

农历实际上,它是一种“历月和阴历相同,历年与阳历近似”的“阴阳合历”。它是以月球的圆缺盈亏周期作为历月的依据,又要考虑全年的寒暑节气。
一般地说,月球的盈亏周期是29.53日(29天12小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为使农历与阳历在季节上能够合拍,时令也能一致,我们的祖先就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在19年中设立了7个闰月——因为19个回归年的总天数与19个平年加上7个闰月的总天数基本相等。所以,农历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设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农历是13个月,计38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