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

藏传佛教宗派之一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汉语中俗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创立于15世纪初。一般认为,明永乐七年(1409)甘丹寺的建造,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逐步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

建立过程

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本名罗桑扎巴,他父亲名为鲁布木格和母亲名为香萨阿切。宗喀巴年满三岁时,正值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贝多杰(1340-1383)赴北京途经宗喀地方,他随父母拜见噶玛巴活佛,噶玛巴授予宗喀巴近事戒,赐名贡嘎宁布。年满7岁时在噶当派寺庙夏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年16岁(1372)他到卫藏地区学经,1373年他到智贡寺,在噶举派上师智贡仁波切座前学习。然后,他到贡唐学医,由那里去往第瓦坚寺,这是一座噶当派寺庙,也是顿珠仁钦上师曾在西藏研读佛学寺院宗喀巴在此求学有其特殊意义。他在该寺专门学习《慈氏五部》;两年之后(1375),宗喀巴赴萨迦寺拜高僧仁达瓦·雄努洛追(1349-1412)为师,系统学习《俱舍论》和《入中论》,仁达瓦对宗喀巴的佛学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喀巴自22岁(1378)开始奔波于萨迦、贡塘、桑浦等佛学研修中心,参与各种辩论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27岁时(1383)在雅隆南杰寺,在慈成仁钦座前受了比丘戒。宗喀巴自30岁(1388)开始著书立说,相继撰写《波罗蜜多注释·善说金鬘》(1389年成书)、《菩提道次第广论》(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广论》(1406年成书)、《中观广释》(1408年成书)等传世经典,构建了显密相结合的佛学体系,确立中观应承派在藏传佛教中的传承和权威,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1374-1440)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卡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卓日沃齐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宗喀巴以甘丹寺为基地,改革藏传佛教弊端,尤其倡导出家人严守佛教戒律。宗喀巴早在31岁时就以振兴佛教戒律为己任,头戴持律者的黄色僧帽,作为严守佛教戒律的标志。针对当时不少僧人轻视佛教教义教规,不注重“三藏”学习,只注重大师口诀,弃显宗而专修密宗等现象,他提倡出家人遵循先显后密次第,并要求僧人驻寺过纯粹的宗教生活,严禁娶妻生子参与世俗生活。最终宗喀巴噶当派教义为立宗之本,中观应成派为思想见地,并综合各派学说,亲自修行实践为得道,建立了新的佛学体系,遂形成格鲁派,即善规派。

教派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