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叶耳蕨属

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复叶耳蕨属(学名:Arachniodes)是鳞毛蕨科下的一个属,包含约150种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南温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属名Arachniodes源于希腊语arachne(蜘蛛)和eidos(相似的)的合成词。这个属的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50-200米的林下或溪边,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罕斜升,连同叶轴基部被鳞片。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为本属现代分布中心。

基本简介

鳞毛蕨科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植物约40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0余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秦岭,生于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边。其中斜方复叶耳蕨[Alrhomboidea(Wall)Ching]及长叶复叶耳蕨[Alsimplicior(Makino)0hni]、刺头复叶耳蕨(Arach2niodes exILIS)等的根茎入药。药用复叶耳蕨属植物因其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历年来为民间所习用,为了充分利用其广泛资源,近年来对该领域的研究正逐渐引起关注。

形态特征

大部分种类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少数种根状茎斜升或近于直立;根状茎和叶柄基部被有鳞片,鳞片常为钻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全缘或有疏齿,以基部着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稍长于叶片;叶片常为三角形、五角形或卵形,除极少数发育不良或幼小的叶片以外,一般为2~5回羽状,基部羽片最大,其外形常为三角形,其下侧的小羽片通伸长;各级羽片(小羽片)的基部一片小羽片和各级叶脉的基部小脉均为上先出;叶片质地多为近革质而有亮绿色光泽,并有粗糙的手感,少数种类叶片纸质或近草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不对称,基部上端较下端扩大,边缘常具有带芒尖刺的锯齿;孢子囊群圆形,通常着生于末回小脉的顶端或近顶端,少数种类的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的背部;囊群盖圆肾形,以深缺刻处着生;孢子两面型,具周壁;后来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本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41。在叶的质地、羽片、脉序、锯齿和芒刺等方面特征近于耳蕨属,而在形体和囊群盖等方面的特征极似鳞毛蕨属。从形态特征上看,复叶耳蕨属的分类地位在鳞毛蕨科是介于鳞毛蕨属和耳蕨属之间。谢寅堂在1983年首次发表了本属植物的属下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孢子囊群在末回小脉上的着生位置(背生或顶生),他将本属分为2个组,即背囊组(Sect.Cavaleria)和复叶耳蕨组(Sect.Arachniodes),其次根据叶片先端是否形成明显的顶生羽片将后者分为2个亚组,其下再依据叶片形状、羽片和小羽片形状、基部羽片及其基部小羽片形态等进一步分为11个系。依据根状茎和叶柄基部鳞片的特征,作者对这一分类系统做了修订,将该属分为4个组,即背囊组、清秀复叶耳蕨组(Sect.GlobisoraeS.K.WuetH.He)、美丽复叶耳蕨组(Sect Amoenae(ChingetY.T.Hsieh)S.K.WuetH.He)和复叶耳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