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区

中国香港十八个区域之一
屯门区面积约 85 平方公里,人口逾 500000 ,位处新界西端,轻铁是穿梭区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屯门公路青山公路则是南接九龙市区、北接新界西北的交通要道,随著西铁深港西部通道通车,对外交通更为便利。[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500年-1500年),屯门龙鼓洲一带已有人聚居,以渔猎为生。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广州成为海上贸易枢纽,珠江口是商船进入广州的必经之路,屯门成为船舶短暂停靠的地方。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踏浪歌》中描绘了屯门的海上景象。清朝年间(1644年-1911年),客家氏族迁入屯门,形成渔农之乡,居民以捕鱼和盐田生产为主。1970年代,政府推动屯门现代化发展,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建设了现代化的新市镇,如黄金海岸、千岛湖、三圣墟和T-PARK [源·区]等玩乐观光的好去处。[2]
2016年,屯门区总人数为489299(占全港人口的6.7%);2021年,屯门区总人数为506879(占全港人口的6.8%);2022年,屯门区总人数为500500(占全港人口的6.9%)。[3]

基本概况

屯门是位于新界西部的典型的香港新兴卫星城。从地铁荃湾站乘公汽、走屯门公路左手是大海,向西前进约20分钟,可渐渐看到白颜色的高层住宅群,这就是屯门街道。小区任何一幢住宅均是高耸人云的30-40层的高层建筑。南面海边部分也是围海造田造成的。在成为卫星城之前的屯门自古就是与贸易、渔业联系在一起的港口街镇。远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已有盐业及渔业发展,中央政府为保护这些产业,在此驻扎士兵,所以屯门这一名称也来源于“军队驻扎守卫的门户”。时代推移,在唐朝(公元618-907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有很多为同中国做生意而前往广州的波斯人及印度人,将此作为居留地,屯门随之繁荣起来。明朝时(公元1368-1644年)葡萄牙人又将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在此登陆。清朝(公元1644-1911)末期,英国人将此作为向中国贩运鸦片转运站,之后屯门并没有做为贸易港延续到现在,是因为这里不是“割让”的土地,而是“租借”的土地的缘故。因为是新兴的住宅区,除了郊外有道教寺院青松观、青山寺、妙法寺等踏青的地点外并没有什么观光名胜。不过,接近海边有赏心悦目的黄金海岸渡假酒店,展现另一种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