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国立贵州农工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战区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入贵州,贵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较前繁荣。特别是沦陷区的各类人才大量进入贵州,为贵州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状态,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立贵州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

基本内容

一、历史背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民抗战。抗战开始后,平、津、宁、沪相继沦陷。日寇所到之处,残杀我同胞,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和财富,于是沿海工商业及富商巨贾随国民党政治中心向西南迁徙。沦陷区特别是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工厂、企业纷纷迁入贵州,仅1938年至1939年,从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迁入贵阳的工厂就有101家,而贵州当时仅有手工作坊式的工厂50余家。部分富商携其游资也来到贵州,以官僚资本为主体并吸收部分地方(官股)和私人投资,成立了贵州企业公司、中国国货公司、上海储蓄银行等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级人才为之服务。与此同时,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学校,即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大夏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乡政学院、私立湘雅医学院(迁入贵州后改为国立)、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中正医学院、私立之江大学,从1937年7月后陆续迁入贵州。另有12所军事院校也相继迁入贵州。大量学校内迁和大批知识分子流入贵州,使贵州一时群英荟萃,人才鼎盛,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达数百人,为贵州设立一所综合大学准备了师资条件。
1937年,贵州有中学32所,学生不足万人。到1945年,内迁的和在贵州新成立的国立中学19所,其他中学发展到128所,学生增加到29522人(其中办高中的学校从3所增至38所)。同时大批流亡学生也涌入贵州,为设立一所大学准备了较充足的生源。
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在贵州设立一所大学,一方面为本省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为流亡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有鉴于此,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于1939年冬有“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建(即抗战建国)人才”之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