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

旧时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取暖工具
手炉,亦称袖炉、捧炉或火笼,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手”“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手炉的形状多为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半尺,部分带有提梁,盖上有许多小孔,内燃木炭、炭[](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lóng]糠、锯末等。

起源传说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 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称之为“手炉”。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
手炉

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