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

中国现存最早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型官修类书
《艺文类聚》是中国现存最早且保存相对完整的一部大型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欧阳询与令狐德[fēn]、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奉敕编[zuǎn][1]
《艺文类聚》全书共100卷,约100万字,征引古籍1431种,总计46部,727目,分门别类,摘录汇编,与《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贴》合称“唐代四大类书”。[1]
《艺文类聚》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古类书之一,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2]《艺文类聚》比较完善的一个版本是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断句排印本。[1]

内容简介

《艺文类聚》共一百卷,约一百万余字。全书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部、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四十六部(《四库全书总目》称“为类四十有八”。《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又称“凡分四十七门”。数字上的歧异,都由于对原书卷八十一(药香草部上)和卷八十二(草部下)的计算法不同所致。《总目》大约把药、香、草作为三部计。《燕大目》则明确以“药香草部上”为一部,“草部下”为一部。有人觉得,既是标为“上”“下”,其他各部也有占许多卷的和分上下卷的,但计部时只作一部,因此,为了统一计算标准,八十一、八十二两卷应该作为一部计,故共有四十六部),部下分目,共七百二十七子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关诗赋赞表。该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也均注明时代、作者和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在正文前有欧阳询序一篇。全书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2]